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之十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日期:2019/9/23 浏览:2428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冀鲁豫边区成为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下的一个重要战略区。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中国革命由此进人了一个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新时期。在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全区军民坚决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全力参战支前,为夺取战略反攻的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国民党企图争夺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所获得的胜利果实,共产党奋起自卫。由于国民党当时发动大规模的内战面临着种种困难,于是蒋介石一方面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却调运大量兵力,向苏皖边区及华北各解放区推进,企图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占领东北,以南北夹击关内的解放区。
根据国内斗争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调整战略布局,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对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适应这一决策,中共中央要求调整和健全各大区党的领导机构,组建能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
(一)自卫战争的主战场
1946年6月,蒋介石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伟大的自卫战争。
为了配合苏皖解放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于1946年8月中旬向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南北出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6万余人。陇海出击,震惊了蒋介石,他遂在徐州、郑州一线集中14个师、32个旅共30万人,向冀鲁豫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打通津浦、平汉铁路,席卷华北。遵照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刘邓率野战军主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转至冀鲁豫解放区,采取诱敌深人的方针,以根据地为依托,在鲁南先后发起定陶、巨野、鄄南等战役。9月初,对进犯定陶、曹县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激战6天,歼敌1.7万余人,俘敌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9月底,又在龙垌集、张风集地区发起巨野战役,激战10天,歼敌3000余人,打击了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嚣张气焰。10月底,发起鄄南战役,歼敌8500人,俘国民党第一一九旅旅长刘广信。刘邓野战军在濮阳、鄄城地区进行两周休整后,于11月又远程奔袭,发起滑县战役,歼敌l .2万余人。1947年1月刘邓野战军重返鲁西南,发起巨(野)金(乡)鱼(台)战役, 激战16天,歼敌2.64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鲁南与苏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同年1月下旬,在陇海路两侧发起豫皖边战役,攻克县城8座,歼敌1.6万余人。3月下旬,为了策应陕北和山东战场作战,刘邓野战军发起豫北战役,历时2个月,歼敌4.5万余人, 解放了黄河以北、平汉路以东广大地区。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刘邓野战军共歼敌15万人,取得了自卫战争的重大胜利。
在自卫战争期间,冀鲁豫区党委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战争”的方针,动员全区广大军民全力支援前线,为保卫解放区而战,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刘邓大军的机动作战。在陇海战役中,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及第三军分区部队编入左路军,第五、六军分区部队编入右路军,投人战斗1万多民兵,随军掩护物资运输和参加破击陇海铁路。全区有2万副担架,2万辆大车,15万余民工,随野战军开赴前线,运送粮食与弹药。另有10万民工担负后方勤务。在定陶战役中,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和第三军分区武装在单县以东顽强阻击国民党军,第五军分区武装在曹县以南地区参加战斗。全区动员民兵8800人,民工1.42万余人,担架1.7万副,大车5000辆,保证了野战军的作战行动。在巨野战役中,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刘致远率独立旅在金乡县羊山、董楼一线,阻击国民党军,予敌以很大杀伤。当时正值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车辆牲口难行,完全靠人背送,支前使用民工总数达335万个工,保证了前方的需要。在滑县战役中,军区独立旅第四、五军分区武装投人战斗。以冀鲁豫第四分区为主担负支前任务,动员民工16.4万余个工,出动3940副担架随军作战。在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和豫皖边战役中军区独立旅于巨野、金乡、成武、菏泽地区结合当地游击队、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活动,第三、第五军分区武装攻克敌据点30多处,歼敌地方团队2000余人;第八军分区与冀南第三军分区部队,相继收复临漳、濮阳县城,接着又相继收复观城、南乐、清丰、大名、内黄等县城。在这两次战役中,支前民工队伍转战2000余里,历时50天,共出动担架27873副,破路民工和民兵7.5万余人。在豫北战役中,军区独立旅和第四、第八军分区部队投入战斗,全区出动10万民兵和20万民工参战,其中6000副担架随军转战千里,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
从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在极端复杂的战争环境和恶劣气候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以简陋的运输工具支援高度集中、大步进退的刘邓野战军,充分显示了解放区人民的伟大力量。邓小平曾以朴实的语言高度评价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处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刘邓野战军在冀鲁豫区军民的全力支援和配合下,取得了8次重大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作战,同时也锻炼和壮大了野战军,为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
从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以来,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各解放区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由于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迫使蒋介石改变战略,调集重兵对陕北、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在中原地区,则利用黄河归故将冀鲁豫解放区分割开,企图以水代兵。
为了打乱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毛泽东决定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蒋管区,以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阴谋。根据毛泽东
首先是加快土改步伐,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参战支前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土改基础上,在全区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参军农民达4万人,超过原计划的4倍。新兵除编入新成立的军区独立第二、三旅外,大部分充实到野战军主力部队。同时,组织全区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加强财经工作,以保障军需民用,并竭尽全力做好支援大军渡河的战勤准备工作,如期赶造了120只大木船和若干小船,训练水手3000多人,可供部队同时渡过8000人。在此期间,军区还进行了有重大意义的整党整军运动。这些工作为冀鲁豫区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配合刘邓野战军渡河,冀鲁豫军区部队奉命于6月下旬先行秘密渡河,在黄河南岸向敌出击,以接应大部队。
这时,在国民党军的这条长蛇阵上,只剩下龟缩于羊山集的第六十六师了。这个师装备精良,战斗力比较强。他们依托的羊山集,坐落在起伏2.5公里的羊山制高点“羊身”山脚下,北面靠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并在羊山集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凭险死守待援。
蒋介石为挽救在鲁西南战场上的败局,于
解放军也打得很苦,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将军后来感慨万端地说:“羊山集这一仗,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牺牲的战士最多!”
刘邓大军取得鲁西南战役重大胜利后,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于
为了掩护刘邓大军南下,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陈粟野战军于1947年7月初进人鲁西南,坚持以冀鲁豫根据地为依托,转入战略反攻。于是冀鲁豫区军民在区党委、军区和行署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援陈粟野战军作战,为沙土集战役、陇海铁路战役、平汉铁路战役和豫东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1947年9月的沙土集战役中,冀鲁豫第五军分区部队破毁民权至柳河段铁路,奇袭民权、野岗火车站,使国民党军的徐(州)汴(开封)供给线完全断绝。与此同时,冀鲁豫战勤指挥部积极组织动员民工参战支前,全区先后出动民工31万多个工,畜工1万多个工,有力地支援了陈粟野战军的作战。在12月发起的平汉战役中,冀鲁豫区黄河南第二、三、五、七军分区武装和军区独立第一、二旅,配合主力作战90余次,毙伤俘敌4000余人。第五军分区配合主力向陇海铁路东段展开破击。黄河南各县出动担架8000副,民工、民兵15万人,在150余里的铁路线上,参加支前、破路,直接支援了部队作战。同时,乘国民党军由菏
泽南去开封增援陇海铁路之机,冀鲁豫军区武装收复黄河南地区定陶、成武、单县、郓城、鄄城、巨野、嘉祥等8座县城。并发起东进战役,横扫运河沿线敌据点,收复东平、平阴两县城,歼敌正规军3645人,地方武装600余人。在1948年6月发起的豫东战役中,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三旅进至曹县以西地区阻击敌军,俘敌1460余人,毙伤敌500余人。接着又在睢(县)杞(县)地区参加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战斗,歼敌3500余人。与此同时, 冀鲁豫军区第一、二、三、四、五、七军分区和民兵,纷纷向敌出击,策应主力作战。全区出动担架1.7万余副,大车1.3万余辆,供应粮食600余万斤,共出动支前民工16.8万余人。豫东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在陇海铁路由攻势防御被迫转为重点守备。冀鲁豫区军民在继续支援野战军作战的同时,转向肃清境内残敌,着手进行各项恢复工作。
在战略反攻阶段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冀鲁豫区军民,又在战略决战开始后,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投人支援战略决战的伟大斗争。1948年9月,在陈粟野战军发起的济南战役中,冀鲁豫军区部队积极主动配合主力作战,完成了参加外围作战和巩固后方保护交通,插人敌后牵制敌人以及打援阻敌前进的任务。同时,区党委、行署积极组织战勤支援,全区出动民工200多万个工, 畜工20多万个工,转移伤员4000余人,运送弹药500余万斤, 并保证了粮、被服等物资的供应。接着又在11月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举行的淮海战役中,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总前委的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配合野战军作战的任务,取得毙伤俘敌近1.5 万人的胜利,受到陈粟野战军总部和华北军区的嘉奖。同时,冀鲁豫区动员30余万支前民工及数以万计的担架队、运粮车,随军出征,开赴前线。支前总计出动人工5850余万个,畜工1243 万多个,担架l万余副,大小车辆15万多辆,筹运小米1.05亿 斤。支前过程中,上万名民工立了功,许多人被评为英雄模范。也有不少人牺牲在支前途中或抢救伤员的前线。1948年12月,刘伯承曾对冀鲁豫区的支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在题词中写道:
“冀鲁豫人民为完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还在努力于支前工作,十分难得,特致敬佩。”
总之,无论是在战略反攻阶段还是在战略决战中,冀鲁豫区都起到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的重大作用。
(三)夺取全国胜利的坚实后方
冀鲁豫解放区始终受到党中央的密切关注,也得到了其他解放区军民的无私援助和配合。同时冀鲁豫解放区在支援和配合其他战略区和部队、大力支援全国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战略后方的重大作用。
1、选派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为夺取东北,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9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要求晋冀鲁豫区准备3万兵力于11月调至冀东和东北。晋冀鲁豫中央局遵照党中央的决定,指示由冀鲁豫军区主力改编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准备向东北进军,并要求冀鲁豫区迅速抽调地方干部到东北开展开辟和巩固解放区的工作。为此冀鲁豫区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部队和地方抽调100余名干部组成干部团,由杨易辰、周持衡带队,随第一纵队挺进东北,投入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
2、为晋冀鲁豫野战军输送子弟兵,为壮大人民解放军做出了重要贡献。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调赴东北后,又于l 945年11月由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第七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和直属骑兵团。1947年8月,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二、三旅升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1949年2月,为适应向全国进军的需要,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决定,将冀鲁豫子弟兵升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军。冀鲁豫的子弟兵经过整训后,首先参加了渡江战役,随后开辟赣北地区,继而进军大西南,参加解放云、贵、川的战斗。在此之前,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二旅,于1948年8月升编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独立第二旅。在全区部队升编的同时,冀鲁豫区从1949年2月开始,在“壮大解放军,迅速争取全国胜利”的口号下,掀起参军热潮,有1.4 万余农民子弟参加解放军,编为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补训师,进军江南。
1946年10月,冀鲁豫区一至四分区共1.9万余人参军,其中泰西县由县长韩革非带领1400名农民入伍,肥城县也超额完成1800人的参军任务,这两个县都受到晋冀鲁豫中央局的表扬。1947年3月,冀鲁豫区4万多人参军。为了做好参战支前工作,各地都成立了战勤委员会或战勤指挥部,把民兵、自卫队分别编入一、二、三梯队,配备了各种器具,轮流担负参战支前任务。随军远征的民兵和自卫队员,不仅抢救伤员、转运物资、看管俘虏、打扫战场,有时还独立担负一些战斗任务。从1946年9月至1947年4月,冀鲁豫区的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共作战558次,毙伤俘敌人1.2万余名。从1946年至1948年8月,冀鲁豫区担负战勤任务的群众共726.4万余人。
3、支援大军南下,迎接全国解放。淮海战役结束后,冀鲁豫区又组成几十万人的担架和运输队伍,跟随大军渡过长江,打到南京。许多人又直下云贵川,为支援全国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此外,冀鲁豫区军民还为支援平津战役和东北野战军南 下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1月,按照华北人民政府指示,冀鲁豫区征购猪肉150万斤,由战勤指挥部组织民工运送,支援平津 战役。接着为供应东北解放军南下需要,又组织动员群众做军鞋100万双,并先后组织50万民工赶修公路干线与专线8条,长达1480华里,架设桥梁60余座,保证了东北解放军顺利过境。
4、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冀鲁豫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养了数万名久经锻炼的干部,发展了17万多名党员。这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冀鲁豫区曾多次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l947年6月,冀鲁豫抽调干部组成晋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在大队长彭天奇、政治委员赵紫阳率领下,于8月底随军南下到桐柏区开辟工作。1947年8月,区党委又组织一支近1000人的南下干部,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和湖北。1949年9月,区党委又组成1500人的第二南下干部支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南下,到达豫皖苏地区,开展工作。
1948年4月,张玺率一批干部去豫西新区开辟工作。平津战役即将胜利前夕,区党委又抽调一批干部参加接管北平、天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根据中央的通知精神,华北局做出决定,要求各区党委将所抽调干部组成从区委到区党委一整套完整的领导班子,整体调出。遵照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冀鲁豫区党委于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冀鲁豫老区始终处于战略阵地的地位,始终是人民战争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着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从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主要参考文献: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二辑专题部分)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二辑文献部分)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中国革命老区》(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6月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编委会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
《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8月
《山东通史》(孙祚民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申春生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丰碑永树冀鲁豫》(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2月
《巍巍丰碑》(贾凤英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