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之十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宣传工作
日期:2019/9/26 浏览:2414五、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宣传工作
根据地的文教宣传,是服从和服务于抗日战争,根据战争的需要、适应战争的特点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文教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军民抗日救国和揭露日寇、汉奸卖国贼的罪
恶阴谋。
(一)创办报刊
在冀鲁豫区,创办了《泰西时报》、《运西时报》、《运东时报》、《新群众》以及《灯塔》、《光明》、《战斗生活》等刊物。在冀南区,创办了《抗战日报》、《冀南日报》。
在鲁西区,1940年创办了《鲁西日报》和《卫河日报》。 这些报纸向敌后广大群众宣传了抗战形势和党的政治主张,解释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为组织和动员群众坚持抗日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鲁西北, 1937年10月,鲁西北特委以第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在聊城创办了油印小报《山东人》。12月,又创办了油印的《抗战日报》。
(二)组织剧团
与创办报刊的同时,根据地还成立了各种文化学术团体。 聊城成立了抗战移动剧社,有些支队也成立了剧团,这些剧团充实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 1942年以后,在毛泽东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农村业余剧团大大地发展起来。他们以当地的新人新事为素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编剧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如冀鲁豫大众剧社演出的《沙区“扫荡”》、前锋剧社演出的《控告亲日派》、战友剧社演出的《亡宋鉴》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兴办学校
根据地初创时期,我党组织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培养各方面的干部。 在冀鲁豫区,建立了筑先抗战学院(设中学部、师范部)。1940年以前,虽然不少地方恢复了学校,但仍不适应敌后斗争的特点。1941年以后,地方学校才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地方学校具有鲜明的战时教育的特点:(1)教育和政治斗争结合。如结合中心任务安排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刷写标语,召开座谈会。(2)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如发动学生拾粪、送肥、种地、修建校舍,给学生讲授农业知识和技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3)适应战争环境,灵活机动地组织学习。尤其在游击区,组织学习的方法是敌来分散、敌去集中、晚上分散、白天集中、战时分散、平时集中。这样,入学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1941年冀南区的基本区差不多每村都有1所小学,入学儿童约30万人。 冀鲁豫区,1944年底有抗日中学11所、在校生约2000人,小学3万多所、在校生约130万人。这些学校主要进行民族、阶级、文化、生产和纪律教育。其中有的学校还进行“五不誓约”教育:(1)不告诉敌人一句话;(2)不向敌人报告八路军和干部的去向。(3)不向敌人报告地洞和物资埋藏处。(4)不要敌人的东西,不上敌人的当。(5)不上敌人的学校,不参加敌人的少年团。此外,还开办许多识字班、冬学和民众夜校,以此扫除文盲、普及科学知识和进行政治教育。 冀鲁豫区,1943年以后每年参加学习的人都有十几万。当时曾流行一些《劝冬学》的顺口溜:“冬学好,冬学好,冬学的好处数不了;学算盘,学记帐,开条认票不上当”,“冬学好,冬学好,不出钱,不作难,忙时干活,闲时多念;学识字,学本事,男女老少都有份。”社会教育的发展,对根据地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