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官方网站

一部《卢蒙故事》 半部沂蒙史

作者:岳希利 来源:沂南老促会 时间:2023/6/9 点击:1764

1

——浅评卢念庆原生态沂蒙文化新书《卢蒙故事》

    近日,卢念庆(笔名卢蒙)展示原生态沂蒙文化的新书《卢蒙故事》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沂蒙老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卢蒙故事》洋洋洒洒150余万字、1300多页,分为49章、460多个故事,从乡村历史到民间传说,从根脉传承到风情民俗,从沂蒙精神到红色人物,上写天文、下说地理,无所不有,是一部展示原生态沂蒙文化的百科词典,可以说“一部《卢蒙故事》,半部沂蒙史。”

2

    卢蒙,沂蒙老区一名公务员,临沂师专物理系毕业,先后从事教师、党委秘书、县直部门副职等工作。近年来,他致力于沂蒙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创作出了上千篇图文并茂的原生态故事。写作中,他善于把自己经历的乡村生活,感受到的沂蒙老区的风情,凝聚心头的家乡之爱融入到作品中,用朴实真切的沂蒙土话、家乡方言,展现原生态的沂蒙文化,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可读性、方志性,一经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新媒体上发表,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粉丝的热捧,其影响力已经走出沂蒙、走出山东。

卢蒙为《卢蒙故事》的创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兆山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卢蒙在精神上表现出了罕见的勤奋敬业和自觉地文化担当,在情怀上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域文化的痴迷,在修养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才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情怀和修养,卢蒙在行走家乡、踏歌沂蒙的创作道路上心无旁骛,奔向诗和远方,取得了如此的非凡成就。

    我通读《卢蒙故事》之后,叹为观止。既赞叹作者积累丰厚、文笔犀利,又感叹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各显神通。这些故事,既有古代传说也有近代轶事,既有红色革命事迹也有智慧人生道理,既有历史文化密码也有社会政治信息,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人民、爱家乡情操,促进文化建设及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我认为《卢蒙故事》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挖掘有价值的故事传说,展现沂蒙风土人情,不忘历史

    《卢蒙故事》中历史故事题材最为丰富。它包括古迹钩沉、村名溯源、根脉传承、山水形胜、奇人异事、名人轶事等篇章。为挖掘这些故事,作者如同一名锲而不舍的探宝人,几乎走遍了沂蒙老区的千山万水,在家乡历史与现实的长河里挖掘整理。他几年如一日,走村串户,了解村史、家史、人物史,记录时代流传的原生态故事。然后在现实和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素材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创作出一件件、一篇篇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他深知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乡村多元文化重构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很多历史传统的富有特性的东西在不赶紧挖掘整理出来,就有失传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挖掘整理实则是带有抢救性质的文化工程。这些故事传说,充分展现了沂蒙老区的风土人情和精神特质,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这是卢蒙为沂蒙历史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中疃聂家大院》,文中说:“在以前的界湖一带,讲门头高,袁家还高不起中疃聂家。有句话这么说:‘高刘袁黄四大家,不如中疃老聂家。’”“中疃聂家有积善堂、庆余堂、敏信堂等九大门,分别住在东大园、西大园、仓房等几个地方,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也不少。其中的西大园,和中共沂水五区区长朱亦皆家有亲戚来往。抗日战争时期,由朱亦皆介绍,李子超也经常在中疃活动。对聂家人来讲,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但他们从来没讲出去。”“到了20世纪80年代,聂培元的孙子聂瑞田当选山东省政协委员,李子超已经是省政协主席。回忆起当年的岁月,李子超对聂瑞田说:‘你们家对革命是有贡献的,你这个委员很合格。’”作者详细挖掘整理了中疃聂家700年的发展历程,人物刻画细致,故事情节生动,读后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像这样的事例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地名、村名是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有意识地追溯地名、村名的起源,深入各村,走访调查,费尽心血,写出来几十篇文章,让读者拨云见雾、找到答案。如《葛沟为什么叫葛沟》《湖头原来不叫湖头》《铁峪原来叫尤家庄子》《丹山子村源于一个蛋》等等,光看标题,就引人入胜。读后豁然开朗,增加了自己对家乡的认知。

    二、立传红色故事和模范人物,弘扬沂蒙和红嫂精神,领航奋进

    从战争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在沂蒙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仁义志士、先模人物,诞生了沂蒙精神和沂蒙红嫂精神。这里有革命先驱刘鸣銮、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之一的秦鸿钧、“救国常胜将军”王德林及为国牺牲的刘炎、张修海、刘震东等烈士,这里有“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大姐”李桂芳等英模人物,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挖掘红色故事,歌颂英雄事迹,让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代代相传,是《卢蒙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卢蒙曾说过:“沂蒙大地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我要尽己所能,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流传于世,为弘扬沂蒙精神出一份力。”显然,卢蒙努力做到了。《卢蒙故事》书写了红嫂故事、英烈故事、红色印迹、烽火战事、英雄记事等大量篇章。其中,《庄新民和李开田、明德英夫妇》,深情地记叙了明德英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感人故事。其他如:《王尽美在沂南培养的革命兄弟》《辛锐日记》《俺叫单永坤》《神枪英雄金维三》等红色故事,介绍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

    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沂蒙大地汹涌澎湃,涌现出了很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沂蒙好汉”,卢蒙的视角也触及到了他们。卢蒙不辞劳苦,亲自到青岛、济南、上海等沂南人员较多的城市,进行深入采访、写出了沂蒙支书、闯在青岛、时代弄潮、共奔小康等篇章,介绍了40多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沂蒙“弄潮儿”的感人事迹。其中,介绍沂南人在青岛打拼的人物故事《高文前》一文,我与战友高志智曾陪同卢蒙冒雨奔赴青岛港,找到高文前采访了两天。卢蒙采访扎实、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作风,令我印象深刻。文中刻画了主人公高文前带领“高家军”在青岛奋力打拼的“风浪人生”,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精彩不断,展现了沂蒙人民的智慧和豪气,为沂蒙人民争了光、添了彩。

    三、巧妙运用沂蒙方言俚语,体现乡音乡韵文化,留住乡愁

    卢蒙深深地爱着沂蒙故乡的山水,爱着老家老宅,爱着老村老碾,爱着家人乡亲。他在为沂蒙而歌,为故乡而咏,为父老乡亲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创作中,卢蒙坚持用沂蒙方言、家乡土语写作,形成了朴实无华、幽默风趣的独特语言风格,构筑起了独具卢蒙特色的方言叙事体系。这让其作品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看完了动情。可以说,这是在表达他对故乡的乡音乡韵和方言俚语的挚爱,对沂蒙地域文化符号的珍视,更是对祖祖辈辈创造的民间文化的致敬。用这种形式把沂蒙方言俚语记录和留存下来,将为以后沂蒙地域文化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保留珍贵的原始素材,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怀。

    卢蒙说:“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但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风情风物,不用原生态的沂南图画描述,就表达得不透彻、不熨帖、不舒坦,够不着那个味,找不着那个感觉,便不顾去他,服从表达切合的需要,使用大量的方言图画来讲故事。”我认为,这样的语言,就是在拉庄户呱、讲家常话,透着熟悉和亲切的味道,是更能寄托志取、释放情怀和安慰心灵的。这也是《卢蒙故事》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值得称赞。

    《卢蒙故事》拿出专门章节对沂蒙方言、有关汉字进行了“咬文嚼字”,以示正听。如:《旱烟味的沂南话》《咋呼》《“恁”和“俺”》《从“雾露明”说起》《赶集买“通”》《庹拃指步抄》《委古》《格拉子》等等,都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从地域方言的演变和分化辨析,着重从场景化运用这个角度,细化到方言土语的具体运用语境,寓专业性于故事性、可读性,能引起更广泛的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从《卢蒙故事》中,我们学到许多以前只能说不能写的方言俚语。比如:沂南说一个人“幽默”,方言叫“顾动”,准确对应汉字为“滑逗”;“那还有个好蛮”的“蛮”,就是“吗”的另类表达;“好门”就是“好么”的意思;“一枪攮死你”的“攮”就是“刺”的意思。还有“焦酸”“乔酸”(形容很酸)、“攮苦”(很苦)、“稀甜”(很甜)、“酷辣”(很辣)、“齁咸”(很咸),“确涩”(很涩)等等,卢蒙都确定下了相应的汉字。当然,也有的方言确实找不到相对应的规范汉字,也只能暂时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总之,卢蒙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为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个贴近大众化的特点,读来轻松幽默。

    不忘乡愁,留住记忆。《卢蒙故事》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体现着历史与人文的交融,具有深厚的沂蒙文化底蕴,反映了沂蒙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部《卢蒙故事》,半部沂蒙史。现在“卢蒙故事”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品牌和了解沂蒙风情的窗口,在广大读者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篇故事一片情,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相信,《卢蒙故事》的出版,既体现出作者文化自觉的社会担当,更能为社会留下宝贵文化遗产,对沂蒙历史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将起到积极地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万寿路2号,济南市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C座5楼,电话:0531_82666546  邮箱:sdlcqw1950@126.com
山东老区网|山东革命老区网|山东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 版权所有  
© Copyright©2018-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563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