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延安、梁家河接受党性教育纪行之一
西柏坡纪念馆前,五大书记铜像巍然矗立
初夏的西柏坡,群山环绕,湖光山色,翠柏葱郁,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一批又一批。赴革命圣地西柏坡,是我们市老促会系统这次接受党性教育的的第一站。五月二十四日上午一早,我们一行20多人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了西柏坡。西柏坡村是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山区的一个村庄,始建于唐代,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
图为西柏坡村全貌(1958年被水库淹没)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枣林沟,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居住了10个月,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直到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中共中央旧址
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位于平山县的西柏坡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新中国的曙光在这里点亮。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进京赶考”。今天我们市老促会系统来此接受党性教育,旨在探访学习西柏坡革命圣地的优秀精神,并挖掘当地更深层次的内涵。
西柏坡水库
听当地的导游讲,现在所参观的中共中央旧址其实并不是原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治水患,修建西柏坡水库,将旧址房屋拆除后迁往高处现址原样重建,原旧址的面积比新建的旧址面积还大。那是1958年5月,当修建水库的请示呈报给毛主席时,主席深情地说:“人民大众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泽东有什么权力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呢?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乐无穷么!”就这样,水库建成后,由于库容大,蓄水多,西柏坡以及周围50多个山村被淹没,中共中央旧址也沉没在水底。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等共12处。旧居内陈设大多为原物,完好保存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五大书记旧居和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以及军委作战室等13处旧址,并配有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等大量展品,再现了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年的风貌,承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生活的丰厚历史记忆,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
中央工委办公旧址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我们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旧居、董必武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新华通讯社旧址、任弼时同志旧居、周恩来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旧址,深深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央工委旧址,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的办公地点。在这里,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领导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工作,制定战略策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观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西柏坡领导了许多重要会议和决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旧居展示了毛泽东的 生平事迹、思想理论和伟大贡献,通过文物、图片、文献等多种展示方式,让您更加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卓越贡献。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位于中央大院的西北角,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是一间长方形的土坯房。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将这里临时布置成会场。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会议提出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央还提出了“两个务必”、“六条规定”,要求全党永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讲解员介绍说:“因为当年没有固定的会议室,所以就把这里临时布置成了会场,房顶上的天窗,依然保留着伙房的结构。”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记者看到,会场两边墙上挂有八面鲜红的党旗。讲解员介绍说,“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11人,共计64人。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给各级领导及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给他自己,定下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也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西柏坡纪念馆陈列展览馆
步入西柏坡纪念馆陈列展览馆序厅,迎面是中共七大上选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77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为主体的大型铜雕,雕塑背景为太行山和西柏坡村。大型雕塑两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纪念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她与中间的铜雕遥相呼应,寓意着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西柏坡踏上了赴京建国的新征程,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在纪念馆,我们参观一个个展厅,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封封亲笔信、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战争中留下的文物,我们回顾了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历史,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人生追求,充分了解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电报长廊是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展现的是三大战役期间由毛主席亲自起草发往前线的电报。“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是依靠这一封封的电报与前线取得联系。这里一共展出了37封电报稿。据统计,在西柏坡时期,毛主席亲自起草发往前线的电报一共是408封。虽然毛主席远在西柏坡,但是电报这种通讯方式被毛主席运用的出神入化,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观完西柏坡纪念馆,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当年党中央为何选址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道出了三大原因,“首先,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一带群众基础非常好,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聂荣臻就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2000余人开赴晋东北,开辟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而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就位于根据地的南部,是有名的抗日模范县。其次,西柏坡地理位置优越,它所在的平山县东临华北大平原,西依太行山,打起仗来进可攻、退能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一带物产丰富,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为党中央来到西柏坡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群众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足的物产成为党中央选址西柏坡的重要条件。
西柏坡,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地,承载着无数英雄的奋斗与牺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走进西柏坡,重走红色足迹,在重温历史中更加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勇担历史使命的信念,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时代的答卷,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