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官方网站

海阳地雷战: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

作者:李晓辉 来源:山东省老区网讯 时间:2024/8/29 点击:545

    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严密的党组织指挥体系、广泛的基层民主政权体系、完整的民兵作战体系、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复杂的低山丘陵地形,综合运用游击战争的战术战法,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打得日寇闻风丧胆。

    海阳民兵相继创造出了10多种应用地雷及30余种独到的地雷布设和发火方法,在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和反封锁斗争中,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或独立作战1500余次,毙伤俘敌1025人,涌现出了3名全国民兵英雄、19名胶东民兵英雄、16名胶东爆炸大王等,充分诠释了群众性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要义,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38年春,日军相继占领青岛、烟台、威海,胶东国民党地方当局不战自溃,望风而逃。194027(农历大年三十),日军自青岛侵入海阳县并占领县城凤城,之后在沿海占领区要地设立据点,并在行村设伪县政府,对占领区实行伪化统治,意图控制青岛、烟台、威海之间的陆海交通线,并以青威公路、海莱(海阳、莱阳)公路作为进攻、分割、封锁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

海阳民兵就地取材地雷花样层出不穷

    1942年冬,2万余名日伪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拉网式合围,之后加强了对根据地的蚕食和封锁,根据地军民进入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海阳县西部地处根据地的边缘和青威公路、海莱公路两侧,与敌长期对峙,对敌斗争十分激烈。1943年春,胶东军区从主力部队抽调干部到抗日根据地的边缘地区指导民兵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进行以地雷战、麻雀战为主的技术、战术训练,普及民兵联防作战。同时,海阳县武委会开展民兵大整训,调整队伍阶级成分的结构,加强对民兵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的培养,提高了民兵的作战能力。

2

海阳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右一)与战友合影

      2月,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部署开展边缘地区对敌斗争的工作。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民兵用地雷杀敌的经验,县独立营参谋杨兆龙讲解了地雷的构造特点、爆炸原理及使用方法。会后,县武委会把军区拨给的少量铁质地雷发给栾家、瑞宇、纪家店、赵疃、文山后等一些日伪军出没较为频繁的重点村,进行实战应用试验。5月底,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村西的青威公路上埋下2颗地雷,炸死炸伤5名下乡抢粮的日伪军。首雷爆炸,旗开得胜。

      10,行村区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与赵守福、赵乾江等,在村西南的山枣埠顶附近埋设2颗绊雷,日伪军触雷,死伤5人。

      11月,行村区文山后村民兵队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民兵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2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7名。此外,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队长叶洪福用一颗地雷毙伤日伪军5人。于凤鸣又两次带领民兵设雷,毙伤日军3人、伪军8人、副官和翻译各1人。其他重点村均取得了爆炸战果。

    初期爆炸连战连捷,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也验证了地雷具备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技术容易掌握、适宜小组和单人使用的特点,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现实性。此后,地雷战在全县普遍展开。由于敌人的封锁造成了制式铁雷和爆炸器材的供应紧张,因此海阳民兵就地取材,相继制造出了石雷、堆石雷、滚石雷、土水雷、土化学雷、火光信号雷等10余种应用地雷及踏雷、子母雷、天雷、弓子雷、头发丝雷、夹子雷、钉子雷、三角雷(三联雷)、胶皮连环雷等30余种独到的地雷设置和发火方法,给日伪军肉体和精神造成了双重打击。山区随处可见的石头结合中国传统黑色火药制成的石雷,堪称世界军工的奇迹。赵疃村的民兵把地雷挂在林间或小道旁有一定高度的树木内侧,此种雷被称为天雷”,也称空中绊雷,地上绊、当头炸,将地雷的毁伤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的地雷并无固定形状,如堆石雷,先将炸药和火具置于地面或浅坑,再堆填上小石块,杀伤力巨大,被称作天女散花

      “真假子母雷则专门用来对付敌人排雷,此种雷将假雷、真雷用拉火线相连,搬起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就被拉响;以老鼠夹子为发火动力的夹子雷十分灵敏,受到触动就翻转跳跃,从而拉火爆炸;而头发丝雷则以头发丝或马尾丝作雷弦,利用橡皮筋的收缩力拉火,隐蔽性更强,即使敌人出动排雷工兵也无法发现,防不胜防;胶皮连环地雷更是集各种拉火方法于一身,这种雷由起爆雷、地雷、胶皮、控制线和绊弦组成,因踏或者绊而引发起爆雷爆炸,炸断首根控制线,原来拉伸的胶皮瞬间收缩,即会拉响第一颗地雷,接着,炸断第二根控制线,又拉响第二颗地雷……这样,就产生了次第爆炸,成为敌人行军队伍的噩梦。

    海阳民兵还利用一些可触动的带有诱惑性、激怒性的物体设置地雷,形成诡雷”,比如在村外设障碍雷、标语雷、瓜棚雷,在村里设开门雷、农具雷、凳下雷等,在鸡窝灶旁、水缸、木箱、抽屉里都能埋雷藏雷。诡雷种类数不胜数,令日伪军神经紧绷,时刻处于草木皆兵、瓦石俱雷的惊恐状态。

    敌人大队行动时,通常都会先派尖兵侦察探路,在疑似埋雷处撒石灰圈或压上写有雷田字样的纸条,让后面的大队人马绕着走。民兵也依样画葫芦,在别处另外撒白圈、压纸条,而在没标记的地方埋上地雷,致使敌人真假难辨、进退维谷。在这场布雷、排雷与猜雷的较量中,海阳民兵取得了完胜。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战术战法机动灵活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是海阳民兵著名的爆炸战术。根据不同敌情、地形、时机和敌人的行动规律来布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海阳民兵一整套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的精髓。

    地雷战开展初期,民兵在各村周围、田间地头随意布雷,如果敌人不来或不经过这里,所布设的地雷不但派不上用场,而且还会有误炸误伤群众的危险。

      1943年冬,海阳县武委会在区武委会干部专题会议上提出了防范误炸误伤的6条措施:“划定雷区,四至分明”“多用活雷、飞行爆炸”“各村通联,规定记号”“转移群众,组织有序”“把握埋雷与挂弦的时机”“普及军教,提高技术等。其中第5条具体为:“平日可把雷窝挖妥,伪装好,假若需要埋雷的话,也不要接弦,特别是晚上。除了对敌情十分有把握外,一般不接弦。不过,要派专人负责,一旦有情况,保证能接上雷弦;若敌情消除而地雷未炸,仍然有人负责及时将雷弦解开。地雷的防御功能得到了灵活使用,达到了既阻止敌人行动而又不妨碍己方行动的战术效果。

1

  海阳民兵在大路上埋地雷  

    海阳民兵注意观察敌人的活动,监视其行军路线,在认准敌人真正的行动方向、见到敌人的踪影后,迅速布雷,每次必中,被称为飞行爆炸。赵疃村的民兵在南垛埠、庵西坡和松山等制高点上设嘹望岗,行村据点的敌人一旦出动,3个制高点的消息树就会向指挥部的方向依次倒下,传递敌情,爆破组就立即在敌人行进的路上埋雷,其他民兵负责转移群众、埋藏粮食。飞行爆炸在实战中的推广,使民兵的战法从预设地雷候敌,转为运动布雷、精准炸敌。

    地雷本是防御性武器,而民兵主动把地雷送到据点边或据点内埋设,就转化成了进攻性武器。于化虎曾利用夜色只身潜人敌人的行村据点,在操场上埋下4颗大地雷,清晨出操的日伪军触雷,死伤惨重。赵守福深夜把地雷送进行村据点内的伪登记所,贴标语、撒传单,翌日早晨炸死了为虎作伥的伪所长和几个伪军,瓦解、动摇、离间、威慑了敌军。

    不久,根据上级命令,赵守福、于化虎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开赴莱阳,在敌人出城的必经之路上布下地雷阵,对敌人造成了威慑,吓得日伪军不敢出城,备受欺凌的当地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1944年春,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吃紧,驻山东的兵力为历年最少,不足以展开大规模的扫荡。海阳境内的日伪军全部收缩在行村据点,由一个日军中队控制7个伪军中队,并筑墙、挖壕、拉铁丝网,苟延残喘。

    海阳县的地方武装用埋雷、设卡等办法阻断交通,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入敌占区,把日伪军围困、封锁在半径不过4公里的区域内。

    赵疃村的民兵收割电话线,扛走电线杆,还埋下地雷,干扰敌人抢修,致使敌人又聋又瞎。为阻止敌人从青岛运送给养,民兵在青威公路上埋设了钉子雷,用一个或多个长铁钉半置于路面下,露出锐利尖头,雷弦系在钉子根部的凹槽,汽车轮胎如果扎入钉子继续转动,就会带响地雷。从青岛运粮的多辆汽车被炸翻,日军就改从海路运粮,因没有码头,大船不能靠岸,又遭到民兵设在岸边、海汊、浅滩、河道的地雷、土水雷的打击,海运被迫取消。

      1944819,在胶东军民联手的秋季攻势下,日伪军被迫西逃青岛,海阳全境首次解放。10月,胶东军区调海阳县行村区文山后村民兵队长、爆炸大王于化虎等5名爆炸队员,到烟潍公路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手把手地教民兵造地雷、埋地雷的技术,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爆炸骨干,总计1000多人,使当地的地雷战也小有名气。海阳民兵远征爆炸队战绩卓著,受到了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

游击战加地雷战让日寇有来无回

      194557,驻青岛、即墨、莱阳等据点的3000余名日伪军向东扫荡11日,侵人海阳县城凤城,在遭到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海阳民兵的猛烈打击后退到莱阳城。517,敌伪军复集结兵力2000余人,东犯海阳西部,以野蛮、血腥的三光政策,残酷扫荡61个村庄,制造了4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 日伪军在行村区的行村、大山区的大山、小纪区的索格庄等村安设据点,在交通要地修筑碉堡,企图打通青威、海莱公路,重新控制沿海一带,阻止盟军在海阳南部登陆,同时抢掠战略物资,以战养战,负隅顽抗。

    中共海阳县委遵照中海地委和中海军分区(19455月,辖东海、南海、西海、北海4个专区的胶东行政区增设中海专区,辖牙前、海阳、五龙、莱东、即东5个县,同时设中海军分区。当年9月撤销)的指示,把群众全部转移到敌占区以外,动员全县党、政、军、民全力开展反占领、反扫荡斗争。

    此时,海阳民兵总数已达5万余人,武器装备改善,地雷储备充足,战斗意志旺盛。敌到雷到,敌未到雷先到,敌不到叫敌到;来不让来,走不让走,海阳民兵把游击战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地雷战的效能发挥得淋漓尽致。56日,驻菜阳城及东漩河的日军还没向海阳出动,就遭到了赵守福带领的海阳民兵远征爆炸队的长途奔袭,20颗地雷毙伤敌24人。

      59,从县上开会赶回到文山后村的于化虎突然发现敌人已离村不远,他迅速设雷,从他把搭在肩上的地雷取下到地雷炸响不过10分钟,创造了单雷毙伤敌7人的纪录,成为飞行布雷的典范。

    小纪区的摆驾岭(今五虎岭)、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纪家店5个村组成了五虎联防,紧扼海莱公路的要地,阻击自莱阳东犯的500余名日伪军,以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的战术,致敌进退两难,5小时仅走了4里半路。

    纪家店村的青妇队长陈桂香在群众转移后,带领青妇队把各户的水缸倒空,只在村内几处显眼的水井台上放几桶水,周围埋了地雷。日伪军进村后找不到水,口渴难耐,争相涌向井台的水桶,触雷死伤10多人。

      518日,日伪军进攻赵疃村,在村十字街口的牌坊附近踏响了特大号的箱子雷,一名日本军官连同其战马当即被炸死。此战共毙伤敌16人。

      5月底,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强袭盘踞在索格庄的敌人,600余名溃败的敌人分三路向行村区夼里村和孙家夼村据点撤退。文山后村的民兵在逃敌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伪军先头部队在村西一连踏响3颗地雷,再也不敢挪步;这时候200多日军到达,踩响一颗地雷后,仍非得进村不可,随即踏入了大面积的雷区,死伤40多人。赵疃村的民兵在村东前埠嘴下布置了2华里的长蛇雷阵,截击日伪军300多人的辎重队,毙伤30多人,缴获了大批物资。

    从海阳行村到莱阳穴坊据点,日军必经行村区小滩村西的港流渡口。小滩村的民兵孙藻训等把渡口的石桥加以改造,加大每块桥面条石的间隔,在桥头一侧埋设地雷;孙玉 敏等人又把地雷装进葫芦,用船腻子封口,制成土水雷埋在河中。日伪军大队过桥时,前边的蹦蹦跳跳,后边的则拥挤在桥头,踏响了4颗地雷,毙伤13人,其中孙藻训埋的一颗地雷炸死炸伤9人。日伪军以为涉水过河能安全,结果又触响了土水雷,遭到重创。

      6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的委派,带领5名爆炸队员,扛着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的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即墨县蓝村一带,配合南海独立团(隶属南海军分区)作战,并向部队传授爆炸技术。他们同战士们一起试验,连续3次用地雷加炸药炸毁铁路50多米,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陷于瘫痪状态。

      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05天的反扫荡的战斗中,海阳民兵共埋雷2500多颗,毙伤俘敌673人。

3

 位于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东的海阳地雷战纪念碑

    海阳地雷战,造就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50余名胶东民兵英雄、胶东爆炸大王、胶东功臣模范等,涌现出了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等模范爆炸村。1943年冬,山东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6月,胶东区武委会授子海阳战斗模范县称号。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海阳共有2.73万人参军,6000余人牺牲。解放战争中,15.4万人随大军支前,占当时全县总人口(33)46.67%。海阳人民为民族独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1962年,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海阳民兵英雄群体为原型、在海阳实地拍摄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上映,使海阳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迹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1995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县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在赵疃村东面的信号山上立起了海阳地雷战纪念碑,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亲题碑文地雷战精神永存

    海阳地雷战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团结抗战的光辉典范。海阳地雷战在胶东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已成为植根于海阳人民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成为伟大抗战精神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万寿路2号,济南市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C座5楼,电话:0531_82666546  邮箱:sdlcqw1950@126.com
山东老区网|山东革命老区网|山东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 版权所有  
© Copyright©2018-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563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