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协临沂市河东区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一部反映沂蒙地方革命武装“汤河大队”战斗历程的红色书籍——《热血在燃烧》,近日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信念坚定紧跟党、不怕牺牲保家乡、为了胜利敢担当、翻身妇女斗志强、铜墙铁壁汇力量、战场英勇杀豺狼等六个章节,再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汤河大队的革命风采和那些感人的红色岁月。
据《临沂市河东区军事志》记载和本书介绍,1940年3月中旬,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临沂游击总队”,各地亦相继建立了抗日武装。同年临沂县汤河区的禹屋、前后东庄、曲坊等村干部群众在刘炳之的带领下组织一支13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刘炳之任队长。队伍以汤河管家岭村为落脚点,分赴各村发动群众,开展对日伪的武装斗争。1941年3月下旬至1942年7月初,日本侵略军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消灭共产党和革命力量。对抗日根据地不断使用“铁壁合围”“纵横扫荡”“辗转剔抉”等战术和凶恶手段,日军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人民残遭涂炭,临沂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在这严峻的斗争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运动空前高涨,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已成为当务之急。1942年冬,沭水县(1940年冬成立,抗战胜利后撤销)汤河区委派助理员刘炳之以沭河以西禹屋村为中心、汤河沿岸地带各村抗日骨干为主,重新组织地方人民武装自卫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伪政权。翌年春,自卫队发展到200余人,经滨海军区批准并命名,正式组建“汤河大队”,由刘炳之出任大队长,阎守福任指导员,下设3个分队。随后又将汤河区中队40余人编成4个排,收入该大队。大队部设在汤河区朱井寺村的一座寺庙内。汤河大队建立二年来,参加了小南庄、相公庄、常家庄、胡家庄、团林、田黑墩等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汉奸伪军。大队一边对敌作战,一边拆桥挖路,设置障碍,堵击日本侵略军前进。
1945年,汤河大队参加了攻克临沂城的战斗,打了28天甚是艰苦。同年9月,该大队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四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广大人民群众又遭劫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7年10月,临沂县汤河、临东(今相公镇)、洪瑞(今郑旺镇)三个区的村干部和民兵,以汤河区武工中队为基础,重建汤河大队,迅速组织起73人的队伍,仍由刘炳之任大队长,由王铁英出任教导员。大队后方指挥部仍设在汤河东岸、沭河西岸的朱井寺大庙,前沿指挥部设于汤河区小南庄村。至1948年1月,队伍发展到近400人,编成3个连,同时在各大村庄建立民兵大队,由汤河大队发给部分枪支,配合大队对敌作战暨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重建的汤河大队,坚持就地斗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打击敌人,配合正面战场歼敌。三个月共参加战斗13次,毙伤蒋介石军队44名,俘“还乡团”196名。在对敌作战的同时还在土改复查运动中,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权,深入到各村,发动群众,把恶霸地主、“还乡团”从群众手中抢夺的财物退还给农民,保护群众利益,做到战斗与群工一起抓。被派到汤河楼子、王家岭村一带汤河大队的工作队员,在领导组织土改复查时,先是召开群众大会,而后开仓济贫,审讯处理了张洪非等23人,令其退还倒算的果实,并将敌伪所存之粮3000 市斤、生油2000余市斤全部分给农民,奠定了群众基础。
淮海战役胜利后,汤河大队精简为1个加强连,编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
出生入死保家国,热血燃烧铸丰碑。汤河大队,是汤河区域乃至沂蒙地区红色革命斗争历史上一座丰碑,队员们铁心向党、不惧敌人、敢于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伟大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