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黄岩区老促会赴山东沂南调研考察纪实

山东省革命老区网讯 沂蒙初冬,渐寒还暖。2025年11月11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红色对话在齐鲁大地深情上演。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促进会一行8人,在副会长柯亚平的带领下,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开展了一场以“溯源红色根脉,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考察。这是一次革命精神的对表,也是一次发展经验的取经,更是一次连接浙东南“高山堡垒”与沂蒙“山东小延安”的深情牵手。
黄岩与沂南,地理上相隔近千公里,分属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却在历史的经纬度上,拥有着相同的红色坐标。
黄岩并非一片平凡的土地。这里是浙东南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是一颗在革命战争年代强劲跳动的“红色心脏”。它以中共台属特委为核心领导,以茅畲村和桐树坑村为两大战略支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其中,桐树坑村的故事尤为壮烈。这个被誉为“台州井冈山”的村庄,从1938年建立党支部到1949年黄岩解放,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与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长达11年,从未间断。这面屹立不倒的“高山堡垒”,其对革命的坚定与执着,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对解放浙江全境具有不可磨灭的战略意义。此外,黄岩还是浙南游击纵队解放的重要县城,这里的每一处战斗遗址,都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而革命先驱林泗斋的身影,更是黄岩红色记忆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以茅畲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为黄岩及整个台州地区的党组织发展和抗日救亡运动,燃尽了生命的火光。

沂南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是智圣诸葛亮的故里,更是沂蒙红嫂的家乡,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腹地,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区。这片土地,堪称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与“哺育者”。我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于1940年8月在此成立,奠定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石。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曾在此驻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骨干。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200多位开国将帅曾在此运筹帷幄、浴血奋战。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以及大青山战斗、留田突围、孙祖战斗等著名战役,都以此为主战场。更为动人的是,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不是口号,而是30余万人次参军支前的壮举,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的泣血奉献。正是这一切,共同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并诞生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红嫂精神和那首传唱至今的革命歌曲 《跟着共产党走》 ,让沂南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正是这种共同的红色基因,以及对在新时期如何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课题,驱使着黄岩老促会踏上了这次溯源之旅。

调研期间,黄岩老促会一行在临沂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郑发祥、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郑光涛、副秘书长田宝胜,沂南县老促会副会长秦兆林、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朱纪飞、宣传调研部部长岳希利等陪同下,深入沂南的红色地标,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与体验。

调研组首站来到孙祖镇东高庄村——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194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驻扎于此的抗大一分校学员沙洪和王久鸣,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在一间简陋的草房里,分别用20分钟时间谱写出了歌词与旋律。这首诞生于战火中的歌曲,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迅速传遍全国,后在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上,由30万军民齐声高唱,并在庆祝建党百年晚会上作为开场曲再度唱响,其生命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这里,调研组一行参观了歌曲创作纪念地,瞻仰了词作者沙洪的骨灰埋葬处,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他们还观看了以革命故事为蓝本的情景叙事短剧和气势恢宏的《跟着共产党走》创作过程情景演出。生动的艺术形式,将大家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刻感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坚定的信仰与澎湃的创作热情。随后,大家参观了抗大一分校旧址和徐向前元帅指挥部,从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中,体会当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与将帅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

随后,调研组抵达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重点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这里红嫂大爱,感天动地,是沂蒙女性群体奉献精神的集中展示地。

跟随着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一幅用鲜血与生命绘就的感人画卷徐徐展开:有用乳汁救伤员的哑女明德英,她用最本能的母爱,诠释了何为军民鱼水情深;有办起战地托儿所,悉心照料八路军后代,而自家骨肉却先后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在冰冷的汶河中,带领姐妹们用柔弱肩膀扛起门板,为部队架设“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还有一生爱国拥军、无私奉献的“沂蒙兵妈妈”胡玉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调研组成员无不为之动容,几度潸然泪下。红嫂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她们用柔弱的双肩,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革命胜利的基石,用大爱和牺牲,铸就了光耀千秋的“沂蒙红嫂精神”。这种精神,与黄岩桐树坑村坚持11年斗争的群众一样,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


参观考察行程结束后,进行了工作交流座。这不仅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更是一次智慧的碰撞与经验的交融。临沂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郑发祥首先介绍了临沂革命老区的概况以及市老促会的工作情况。他着重分享了临沂在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他表示,黄岩与临沂虽远隔千里,但同为革命老区,血脉相通,使命相同,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地老促会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沂南县老促会副会长秦兆林汇报了沂南县老促会在传承宣传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做法。他介绍了如何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史料、修复革命遗址、创作文艺作品、开展主题教育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同时,如何通过老促会的牵线搭桥,引入产业项目,发展“红色 绿色”经济,让老区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他表示,愿与黄岩老促会携手,共同促进两地老促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黄岩区老促会副会长柯亚平代表调研组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感言。他动情地说:“此次沂南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彻底的精神洗礼。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村村搞动参、户户忙支前、家家有红嫂、人人争模范’,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生命和大爱谱写的沂蒙精神和沂蒙红嫂精神,让我们深受震撼,感触极深。”他高度赞扬了沂南县老促会的工作,指出:“沂南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沂南县老促会为挖掘保护、传承宣传这些文化,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你们的好经验、好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我们一定将沂蒙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红嫂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临沂市、沂南县老促会的宝贵经验带回黄岩。我们将认真研究、消化、吸收,结合黄岩实际,把‘高山堡垒’的坚守精神与‘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有机融合,推动黄岩老促会在红色文化传承、服务老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上不断取得新发展。”

薪火相传,共赴未来。从浙东南的“高山堡垒”到沂蒙山的“山东小延安”,从桐树坑11年的坚持到红嫂群体感天动地的大爱,两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书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篇章。而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力量的汇聚,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以此次考察为新的起点,黄岩与沂南两地老促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将更加深入。两地的红色基因必将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共同为革命老区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续写新的更加辉煌的传奇。